Wednesday, May 18, 2005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詞在上世紀中末已經被各大學者,各階層談個不停,想不到今天Stannum兄和各友好有雅興拿這來懷舊懷舊,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5/post_3.html#more
小弟大膽分享小小個人見解。

「後現代主義」一詞,如沒記錯,最先應該出現在1977年Charles Jencks的「後現代建築言語」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1977) 。Charles Jencks要算是上世紀出色的建築評論家,此君修業於哈佛和倫大,其建築評論文章影響八十九十年代尾世界上各大建築院校,曾為UCLA和英國AA客席教授。而對我來說,當年要算是一本比較難明的一紙讀本了。

Charles Jencks,在文章一開始就說明「現代主義已死」。
因著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和加上「現代主義」文化的粗製濫造和商業掛帥,「現代主義」已經被搞到殘、搞到爛,有點像無線玩殘節目橋一樣。而各大建築師試從找在現代主義層面的意念上和語言上的不足夠,和在現代主義沉悶的範疇上找尋新出路。從CJ的觀點來看,「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分野,不可以在只於視覺上或建築作品的風格上,而要看重於設計上的考慮和逃離商業層面的佈局,在其中找到空間內使用者的新寬容度和新自由度。(凱旋門,不可一談,這只要一所商業垃圾, it is a bloody kitsch。若然你經濟有能力買上億元豪宅,你會否選擇住大角咀?你會否住在只是百幾二百萬樓業主之樓上, are you kidding?你會否在佐敦大角咀出入?你會否同賣魚勝、大麻成或順嫂同升降機出入?你會否景觀望著文英樓?答案是NO, NO, NO。營做home concept為豪宅概念,只是發展商的騙人技倆,只可憐建築設計者要跟他們(為非作惡)才有飯吃。唉!香港人買什麼東西都只考慮re-sale value,而忘記人稱之為人的需要)Sorry, 一時火起、興起離題了。

其實「後現代主義」在Charles Jencks文章面世之前,Robert Venturi在他的 Complexity &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2) 有提到有這一奇怪現象發生於現代主義之後的,但他沒明確具體得像Charles Jencks那樣吧。

「後現代」一詞,其實頗為特別,何之為「後現代」呢?現代之後?或現代過後?從文法來說「後現代」是未來沒有時空的。因為「現代」是沒有一定時空的,是為「當下」所出現、發生、聯系、或體驗的萬事萬物,也可稱為現代吧。(若今天是現代,那明天必是後現代吧。但當明天也可以變成現代,那後現代又變成那一天呢?)

若「後現代」是「當下」之後的事,那「後現代」就是「已經尚未」的事了。(already but not yet)有些學者曾經批評CJ說「後現代」一詞應不適用於建築上或某一概念上,因「後現代」乃現代的projection或盼望。所以Charles Jencks經過多年講學,在若干年後發現這個弱點,從而有心得地寫了「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一書。(What is Post-Modernism)

Comments:
Popeye兄﹕

謝謝你回應拙文﹐可能我就讀於九十年代﹐我一直對後現代建築有點批判態度﹐也許可以說是覺得它們很 kitsch。我明白後現代帶來了寬容和自由﹐但不太理解你所說「逃離商業層面的佈局」的意思。我個人覺得﹐後現代建築與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極盛很有關係﹐與商業發達的關係比其他年代的風格都要密切。如果我理解有誤﹐請 Popeye 兄你指正。

Charles Jencks 的作品我手頭上有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和 Architecture Today。記得買過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Universe﹐但不知何故昨晚遍尋不獲。

剛剛在 Amazon 找到 CJ 2002年的著作﹐The 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ism﹐簡介說書中有論述其他學科的後現代思潮﹐我想去圖書館去借來看看。

關於後現代是一種「未來」﹐就要看我們是否將「現代」定義為「此時此刻」﹐如果中文裡音譯為摩登﹐就能夠模糊地指一個過去的時代了。繼續說下去﹐連「後現代」也是一個過去……
 
Stannum兄,多謝你的回應。
可能你是九十年代人,所以你對後現代主義有強烈批判態度在所難免,正如我說這是被人所玩殘,你話人真的幾可怕。其實在七十尾八十頭左右,正是這思潮的黃金時期,所有思維文化怎至建築界,都話不Po-Mo誓不休。到了Robert Venturi、Michael Graves、和到磯崎新,更應該是百花齊放了。個人認為,到九十年代中「後現代文化」為人所不齒,怎至輪為笑柄,或多或少同被二三流設計員所玩殘玩爛有關。更有這個Po-Mo狂熱的New York Five Michael Graves,在後期玩得實在有點過了火。

看看同期的香港,那「後知後覺的後現代主義」,作品令人莫明奇妙,影響市容。個中的大表姐莫過於小甜甜的華懋集團的眾建築物了。罷了,我地唔好再講埋D衰野啦。Charles Jencks其實還有一本幾好的作品modern movement in architecture1983,值得君多加細讀。
 
Stannum兄介紹一本很好的書給你,The History of Mostmodern Architecture, by Heinrich Klotz, translated by Radka Donnel. The MIT Press 1984.
我十多年前買的,想圖書館應該有的。
 
Sorry for my typing mistake. it should be......
The History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哇!Popeye大大哥,你果真厲害,Super!!!連我o地十幾廿十年前o既老街坊都俾你call晒出o黎,你真念舊,怎能不封你做偶像oY!!! (笑) ~ ~ ~ (仲有,呢篇真o係好好笑,解構oD咁學術性o既東西,可以寫到咁~ ~ 我都冇說話好講,好好看啊!);-D
 
嗯,Popeye大大哥,都俾機會我講講oY?! ;-D 我也喜歡你在末端的玄妙處,畢竟率涉〝主義〞這些本色可以是可以很多樣的,如果要交功課都會把自己去定位,但如在現實中,是捉?住的(未能100%找緊),因為一切在轉變中(包括我o地自己本身),是一輩子的學問,所以欣賞你點列中間的關鍵所在~ ~ 建築本身自我的價值所在、作品質素之影響、設計原素及當中思潮o既起伏,大大哥真o係大大哥!!!謝謝你的分享!!!(也欣賞Stannum的認真和專業態度,你o地令到我漸愧la,當年我o係一個唔咪咁勤力o既學生~ ~ 優悠派代表人物~ ~ 所以~ ~ ~) ;-D
 
「Already but not yet」
小白熊君,我很鐘意自已尾段這term的演譯和修飾,「Already but not yet」這term是小弟偷學於基督宗教的神學思想,這神學意象代表著天國臨在這喜訊;天國已經臨在世間,人們應當熱烈歡呼,活出基督,與基督同在。

至於我談的「後現代主義」是否可適合套用「Already but not yet」這神學concept?個人認為,只感覺似,實質對與否還有代各方家印證指導。是否可能又是一個「道可道,非常道」的局勢意境,I really don’t know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